主页 » 南苑 » Vol 16 No 3 » Article
新闻 南苑
首届中文系毕业生 应该何去何从?
陈婧●报道
首届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不到3个月,大多已经顺利就业。
和以往的趋势一样,大部分中文系毕业生还是在教育领域和媒体行业发展。
但是,也有一些“异于传统”的毕业生另辟蹊径,挑战其他领域。
根据学生事务处(Student Affairs Office)的调查,65名中文系毕业生中大多
已经就业。
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李玮婷(23岁)在找工作时先后申请了家具公司、服装公司和画廊的工作。其中,画廊老板得知她来自中文系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:“那你的英文是不是不太好?”
当李玮婷透露自己也副修翻译,中英语都有一定的水准后,对方的顾虑才消除。
李玮婷所任职的画廊经常引进中国画家的画作,由于她对画作的时代背景
新闻 南苑
首届中文系毕业生 应该何去何从?
陈婧●报道
首届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不到3个月,大多已经顺利就业。
和以往的趋势一样,大部分中文系毕业生还是在教育领域和媒体行业发展。
但是,也有一些“异于传统”的毕业生另辟蹊径,挑战其他领域。
根据学生事务处(Student Affairs Office)的调查,65名中文系毕业生中大多

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李玮婷(23岁)在找工作时先后申请了家具公司、服装公司和画廊的工作。其中,画廊老板得知她来自中文系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:“那你的英文是不是不太好?”
当李玮婷透露自己也副修翻译,中英语都有一定的水准后,对方的顾虑才消除。
李玮婷所任职的画廊经常引进中国画家的画作,由于她对画作的时代背景
首批65名中文系毕业生大多已找到工作,其中除了较受落的教育与媒体
领域之外,部分学生选择另辟蹊径,挑战一些较为”冷门“的行业。
照片|受访者提供
和文化内涵相当了解,她在向客户介绍和解释时便格外得心应手。
毕业生庄慧君(23岁)由于一直以来对市场营销就有兴趣,因此也选择跳脱主流的就业趋势,申请到银行就职。
在花旗银行从事市场调查工作的庄慧君说:“虽然媒体与政府一直不断提倡与推广中文,但本地的公司对聘请中文系的学生仍有所保留。
“我们的课程重点是在人文基础的培养,而不是训练他们为了未来的职业做训练。”
柯思仁副教授中文系代主任
她补充:“中文系的学生往往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。”
庄慧君也指出,跨国公司比较开通,不像大多本地公司一样以文凭取人,因此她才有幸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。
她认为中文系的专业知识虽然与自己的职业没有直接关联,但大学4年培养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。
针对雇主对中文系毕业生所存有的主观意识,中文系代主任柯思仁副教授认为,毕业生应该努力向未来雇主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柯副教授说:“我想本地雇主会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既定印象。就像我们的同学去实习时,雇主也对他们的表现赞不绝口。”
现今中文系课程内容较为广泛
据历史资料显示,本地在1980年进行大学教育整合,南洋大学并入了当时的新加坡大学,成为今日的新加坡国立大学,南大中文系也随之走入历史。
直至6年前,南洋理工大学才正式成立人文学院,当中包括全新的南大中文系。
尽管面对成见,南大中文系独特的课程设计仍提升了文凭价值,使毕业生求职时更具竞争力。
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国会议员刘程强指出,与当年南洋大学的中文系相比,今日的南大中文系所提供的课程选择不仅比以往多,还包含了许多新领域,与时并进。
刘程强说:“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其对新加坡的重要性越来越大,加上目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兼通双语,中文系毕业生所能服务与做出贡献的领域也随之扩大。”
但也有校友认为,相较于更注重学术研究的国大中文系课程,本校在内容深度上还有待提升。
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的资深华文教育工作者余平光说:“现在的课程比较泛,较讲求实用性,就不够专,应该加重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科目的分量,才能吸引新马港台大陆的学生前来就读。”
中文系重人文培养 非职业培训
不少毕业生认为,除了选修本科课程,中文系学生应该选修其他课程。
在新加坡报业控股文化产业部担任助理编辑的黎秋仪(23岁)说:“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,假期多打工,参加交流活动,都能帮助自己积累宝贵的经验。”
毕业生蔡竺耘(23岁)则指出,由于中文系课程并不包括实习计划,学生们需要自己更努力争取实习机会,累积一些工作经验。
部分学生呼吁,文学院应以工程系的学期实习计划为借鉴,代主任柯副教授则持不同态度。
他说:“我不认为人文学院有这样做的必要。我们的课程重点是在人文基础的培养,而不是训练他们为了未来的职业做训练。”
柯副教授认为,相对的,中文系更鼓励学生参加交流计划(INSTEP),平均每年就有30%的中文系学生赴海外交流。
他指出,学生应把握大学期间能出国游学机会,体验不同的人文气息。
他说:“这跟工作不同,工作是要做一辈子的,为什么要那么急呢?”
在花旗银行从事市场调查工作的庄慧君说:“虽然媒体与政府一直不断提倡与推广中文,但本地的公司对聘请中文系的学生仍有所保留。
“我们的课程重点是在人文基础的培养,而不是训练他们为了未来的职业做训练。”
柯思仁副教授中文系代主任
她补充:“中文系的学生往往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。”
庄慧君也指出,跨国公司比较开通,不像大多本地公司一样以文凭取人,因此她才有幸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。
她认为中文系的专业知识虽然与自己的职业没有直接关联,但大学4年培养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。
针对雇主对中文系毕业生所存有的主观意识,中文系代主任柯思仁副教授认为,毕业生应该努力向未来雇主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柯副教授说:“我想本地雇主会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既定印象。就像我们的同学去实习时,雇主也对他们的表现赞不绝口。”
现今中文系课程内容较为广泛
据历史资料显示,本地在1980年进行大学教育整合,南洋大学并入了当时的新加坡大学,成为今日的新加坡国立大学,南大中文系也随之走入历史。
直至6年前,南洋理工大学才正式成立人文学院,当中包括全新的南大中文系。
尽管面对成见,南大中文系独特的课程设计仍提升了文凭价值,使毕业生求职时更具竞争力。
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国会议员刘程强指出,与当年南洋大学的中文系相比,今日的南大中文系所提供的课程选择不仅比以往多,还包含了许多新领域,与时并进。
刘程强说:“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其对新加坡的重要性越来越大,加上目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兼通双语,中文系毕业生所能服务与做出贡献的领域也随之扩大。”
但也有校友认为,相较于更注重学术研究的国大中文系课程,本校在内容深度上还有待提升。
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的资深华文教育工作者余平光说:“现在的课程比较泛,较讲求实用性,就不够专,应该加重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科目的分量,才能吸引新马港台大陆的学生前来就读。”
中文系重人文培养 非职业培训
不少毕业生认为,除了选修本科课程,中文系学生应该选修其他课程。
在新加坡报业控股文化产业部担任助理编辑的黎秋仪(23岁)说:“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,假期多打工,参加交流活动,都能帮助自己积累宝贵的经验。”
毕业生蔡竺耘(23岁)则指出,由于中文系课程并不包括实习计划,学生们需要自己更努力争取实习机会,累积一些工作经验。
部分学生呼吁,文学院应以工程系的学期实习计划为借鉴,代主任柯副教授则持不同态度。
他说:“我不认为人文学院有这样做的必要。我们的课程重点是在人文基础的培养,而不是训练他们为了未来的职业做训练。”
柯副教授认为,相对的,中文系更鼓励学生参加交流计划(INSTEP),平均每年就有30%的中文系学生赴海外交流。
他指出,学生应把握大学期间能出国游学机会,体验不同的人文气息。
他说:“这跟工作不同,工作是要做一辈子的,为什么要那么急呢?”
Copyright © The Nanyang Chronicle 2009.